舒家坝镇:探索构建“433”工作机制 推动“火种计划”走深走实
发布时间:2024-09-10 14:48:06
来源:宁强先锋
作者:
浏览:次
今年以来,舒家坝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聚焦政治能力强化、履职能力提升、新质生产力思维培养,积极探索“433”工作机制,推动“火种计划”走深走实,着力建设高素质、专业化、复合型的干部人才队伍。
“四学”驱动炼实功。坚持以青年干部为主,按照“六有”标准,推动建立学习研讨小组,明确2名科级领导分别担任小组长和观察指导员,围绕学习新质生产力及前沿技术催生的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产业等领域知识,确定研究课题,创新学习方式方法。严密组织“强”学。制定学习计划,每月固定开展1次线下集中学习,领学重点内容,分享学习体会,观察指导员现场指导,每季度听取1次小组成员理论学习情况汇报,保证学习实效。挑选政策理论水平高、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层干部、老党员、老同志示范带头,为青年干部宣讲辅导、荐文荐书,推动青年干部在学用新思想上走在前、作表率。及时融入“跟”学。建立重要讲话、重大决策部署“第一时间学习制度”,组织小组成员围绕各自职能业务,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、省委、市委、县委各类讲话精神及决策部署,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消化吸收,进一步提升青年干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、指导现实、推动工作的能力。丰富形式“活”学。依托“主题党日+”“三会一课”、学习强国、干部网络学院等“指尖上”的教育培训阵地,进一步细化线上学习的计划、内容以及学分,为青年干部“充电蓄能”。每季度开展1期“青年干部讲堂”“青年夜校”,小组成员轮流做“讲师”,采用领学、讲学、交流分享等方式,切实掀起“头脑风暴”,碰撞“思想火花”。严格要求“实”学。按照“不占用工作时间”“不耽误日常工作”原则,要求小组成员灵活运用“八小时之外”业余时间开展自学,每次集中学习前上交近期学习心得,由观察指导员进行点评,对学习态度不端正、学习任务不完成、学习成效不明显的,在会上进行通报批评。
“三点”发力促提升。始终把培育优秀青年干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,以青年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为抓手,对标“七种能力”“八项本领”,补齐短板弱项,切实做到“深耕细作、墩苗壮骨”。以传承为发动点,激活力。持续深化“双导师”帮带机制,由本单位班子成员、业务骨干分别担任小组成员的政治导师、业务导师,通过谈心谈话、点拨难题、帮带指导,使其快速熟悉工作业务、掌握工作方法、提升实践本领。以实践为切入点,强担当。建立“菜单补短式”培育模式,按照“缺什么,补什么”的原则,有计划、分批次地组织小组成员参与或处理一些急难险重任务和中心工作,使青年干部在情况复杂的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。在便民服务大厅、红色驿站设置“青年先锋岗”,每月安排1名小组成员坐班值守,在实践中提升为民服务本领,以青春之火点亮为民服务之路。以培训为发力点,拓路径。畅通双向交流渠道,加大内部跨行业、跨领域轮岗与上派跟岗锻炼的双向交流力度。每月根据小组成员个人表现及自身特点,对分工、岗位进行动态调整,全方位提升其综合能力素养。对表现优秀的小组成员,由镇党委推荐,选派前往县委组织部、县发改局、县作风建设专班、招商引资工作专班等核心部门跟班学习,进一步帮助优秀年轻干部解放思想、强化历练、提升专业知识水平。
“三抓”融合促转化。聚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积极开展各类实践研讨活动,团结带领青年干部破题攻坚,以乘风破浪的奋斗姿态投身到各项中心工作中去,促进学习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为产业发展、项目建设、招商引资、工作改革等具体成效。抓三产融合。学习小组围绕研究课题《乡村振兴背景下舒家坝镇三产融合发展路径探讨》,先后赴高寨子三产融合示范园、铁锁关“河田田”农旅融合度假村等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,各小组成员结合调研成果,针对本镇发展实际提出意见建议20余条。结合开展“亲商助企”活动,为各小组成员划分责任片区,对辖区内企业开展走访调研,积极听取并收集企业对一二三产发展的意见建议15条。抓招商引资。克服“守株待兔”思想,主动出击,对辖区闲置房屋、土地等资源进行整合,动员各小组成员收集在外成功人士资料,力争更多项目资金支持。小组成员、镇人大主席李婕积极与陕西汉源纪元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对接,引进山桐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,总投资500万元,目前已开工建设;小组成员黎航积极与成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对接,引进社区电子加工厂建设项目,总投资300万元,预计年内落地投建。抓项目谋划。聚焦村集体经济薄弱、产业集聚效应不突出、二三产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短板弱项,围绕“传统产业改造升级”“新型产业培育壮大”“产业延链补链强链”“基础设施提档升级”等方面,动员小组成员主动参与项目谋划工作,不断提升其策划项目、储备项目的能力。今年以来,小组成员列席项目谋划工作会议2次,参与谋划基础设施、产业发展等各类项目10余个。